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9:06:48
[38] 朱轼:《朱轼全集》第5卷《校补礼记纂言》,第1049页。
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哲学博士,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,主要从事儒家哲学研究 进入专题: 杨简 陆九渊 《大学》 。由此来看,陆九渊也非常看重诚意的工夫。
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。先儒以《大学》为孔子之言,意之尔。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平,这是儒家的终极理想与目标,此目标又从格物、致知开始。不起乎意,融明澄一,恶睹四者?夫人皆有此止,而不自知也。言舜心本静止,惟安焉而已。
同时,止即是定、即是安、即是静,四者为一,只要不起意,融明澄一,没必要再加而后之顺序。读书亲师友是学,思则在己,问与辨皆须在人。朱熹强调:‘与道为体,此四字甚精。
程颐解释《论语》逝者如斯夫章说:子在川上,曰逝者如斯夫,言道之体如此,这里须是自见得。此是开客观性关键之所在。显然,程颐在程颢的基础上,对孔子川上之叹的诠释有更加深入的推进。【52】也就是说,道体不仅寓居在一切事物之中,而且贯通于一切时间之中,是具有连续性、整体性和秩序性的存在。
《论语》本质上是圣人之道的文本记载【12】,唯有优游涵泳、默识自得,熟观圣人气象,才可以体贴其中所蕴含的天理。玩味(经典)与涵泳(义理)是宋代解经学的重要方法7。
15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,第113页。‘与字,其义如何?曰:此等处要紧。‘与道为体,是与那道为体。晋人则不然,舍经而自作文【27】;不逝之说,则老佛之云,非圣人之意矣【28】。
相较而言,宋明理学家将存在理解为道体,更符合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。深入儒圣教义之内在精蕴而握住其仁体者,唯宋明儒者能之。例如,皇侃《论语义疏》言:孔子在川水之上,见川流迅迈,未尝停止,故叹人年往去,亦复如此。如果时间没有情感,那是机械的框架和恒等的苍白。
如水之流而不息,便见得道体之自然。其次,道体说深化了勉学说的思想内涵。
在朱熹看来,魏晋的伤逝说并非依经训释,远不如汉人的勉学说更为务实笃厚。时间情感化固然可以从整全性的立场把握时间的各种维度,但是以心理结构的情感来解释存在是否符合孔门精神则颇可商榷【47】。
《论语·子罕》言:子在川上, 曰:‘逝者如斯夫, 不舍昼夜。朱熹说:愚谓川上之叹, 圣人有感于道体之无穷, 而语之以勉人, 使汲汲于进学耳。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,可以参见陈来:《论李泽厚的情本体哲学》,《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4年第4期,第1 —10页;杨国荣:《历史与本体——李泽厚哲学思想论略》,《学术月刊》2022年第3期,第38 —47页。【9】质言之,回归先秦儒家学以为己的精神传统,从知识学习转化为修身实践,可以说是理学家经典诠释的核心要旨。最后,道体说实现了圣贤之间的视域融合。无论是日月、寒暑,还是流水、生物,莫不昼夜更迭、运行不止,皆是与道为体之大化流行。
在这里,时间不是主观理知的概念,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性质,也不是认识的先验感性直观。【44】李泽厚深刻洞察到孔子川上之叹的本质乃是寓存在与时间于一体。
因为道体具有抽象性、超越性、贯通性的形上特征,所以它并不直接呈现出来,而是通过水流不息、物生不穷等具体事物揭示其大化流行之理,这便是与道为体【18】。君子应当与道为体、自强不息,实现天人之间的贯通合一。
海德格尔说:只有把时间状态的问题讲解清楚,才可能为存在的意义问题提供具体而微的答复。此四者,非道之体也,但因此则可以见道之体耳。
并且,他还指出,只有基于对天德之圆满体悟,才可以谈论儒家的王道政治11。不同于两汉的勉学说和魏晋的伤逝说,宋明儒者从理学的视域出发,将一息不停的川水还原为道体之发用流行,并通过与道为体的实践工夫来达至纯亦不已的圆融境界。他成功地绾合了二程的不同看法,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解释体系。【29】看到川流不息,体悟有本无穷,这才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41 薛瑄撰,孙浦桓点校:《读书录读书续录》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7年,第212页。但天命至正,人心便邪。
11 程颢曾言:必有《关雎》、《麟趾》之意,然后可行《周官》法度。【41】质言之,将存在与时间视为一体,在时间中把握存在,这是宋明儒者对孔子川上之叹的透彻把握。
李泽厚简单将之理解为情感本体,并不能充分表达其中的哲学意蕴。近年来,丁耘教授更是以即存有即活动即虚静阐释道体学之基本内涵【51】。
天运而不已,至‘皆与道为体,如何?曰:‘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道本无体。如果情感没有时间,那是动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虚无。36 程颢、程颐著,王孝鱼点校:《二程集》,第76页。三李泽厚曾指出,《论语》逝者如斯夫章这大概是全书中最重要一句哲学话语【39】,此言诚有见地。
12 二程主张经所以载道也,器所以适用也。所以,朱熹在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说:天地之化,往者过,来者续,无一息之停,乃道体之本然也。
30 苏舆撰,钟哲点校: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2年,第424 —425页。圣人之心, 纯亦不已, 则与之非二体矣。
33 张栻撰,邓洪波校点:《张栻集》,长沙:岳麓书社,2010年,第74页。二程更是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作为理想信念,从事于讲学论道的学术活动。
发表评论
留言: